@article{LCBL45624,
author = {泓 严 和 乔安 张 和 张婷 俞 和 忠清 陈},
title = {非HIV肺隐球菌病组织病理与CT影像比对},
journal = {临床与病理杂志},
volume = {42},
number = {2},
year = {2021},
keywords = {},
abstract = {目的:通过对肺隐球菌病CT影像与组织病理的比对分析,提高对肺隐球菌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。方法:本研究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胸部CT发现、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(video-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,VATS)切除、术后病理确诊的53例肺隐球菌病患者。通过比对胸部CT和组织病理图像特点,分析引起肺隐球菌影像学改变的组织学基础。结果:胸部CT显示在53例肺隐球菌病灶中,49例结节状、3例斑片状、1例斑片结节混合影;49例病灶不超过3 cm,其中24例小于1 cm;45例病灶距胸膜不超过1 cm;50例为高密度或高低密度混杂影,3例为磨玻璃影;18例病灶内见空泡,4例见透亮区,4例见支气管充气征,3例见空洞;24例病灶边缘见毛刺,13例边缘呈分叶状;31例病灶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,22例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,出现晕征/磨玻璃影、血管集束和胸膜凹陷。组织学特点:53例肺隐球菌病灶中49例为肉芽肿性炎症,4例为非肉芽肿性组织细胞反应;肉芽肿病变中12例有炎性坏死、3例空洞形成、3例脓肿和1例隐球菌湖形成,8例见残留肺泡、3例见扩张支气管;病灶边缘机化13例,纤维包裹及炎性增宽肺泡隔各4例;病灶周围见出血及水肿18例,血管扩张、纠集和穿透共15例,胸膜牵拉10例。结论:肺隐球菌病的各种组织学特点导致了相应的影像学改变。了解引起肺隐球菌感染CT影像改变的组织学,结合穿刺标本的组织学检查可避免过诊断为恶性肿瘤,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。},
url = {https://lcbl.amegroups.com/article/view/45624}
}